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今年就业政策走向

作者:招就处 时间:2019-11-26 点击数:

 

原创:西南大学  杜彬恒

编辑:云南农业大学就业创业互助协会

 

就业工作新形势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不难看出,我国就业政策发生深刻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就业工作从社会事业提升到政府宏观政策层面,把就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放在同等位置来考量;二是把就业工作放在“六稳”之首,明确了就业工作在保稳定中的优先序。这样宏观政策调整,充分凸显了就业工作的战略地位、特殊形势和重要功能。

 

就业优先政策的价值考量

 

“稳中求进”

政策选择是有着其深刻的逻辑依据。就业政策选择有其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和实践逻辑。从政策实践角度来看,“稳”是政策的连续性。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安全稳定角度来看,保证充分就业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事。

 

就业政策遵循了“稳中求进”政策连续性。2011年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基于当时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上升、西方世界遭受债务危机困扰等,我国政府提出经济政策基调。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总量突破90万亿元。连续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没有变,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仍然坚持“稳中求进”基调。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将“稳”的政策导向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就业工作也必须遵循“稳”的工作基调和政策要求。

 

就业政策反映了面对复杂形势的政策选择。就业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仍然面临深刻变化。从全球来看,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给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预期带来不利影响。从国内来看,我们面对的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经济增长速度预期微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同步推进,存在“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新情况。面对新形势,就业政策必须提升到政府宏观政策层面予以考虑,也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的政策取向。

 

就业政策体现了“民以食为安”的基本常识。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依据。今年是大庆之年和敏感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切实落实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社会安全方面,就业居于第一位。特别是针对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等群体,做好就业工作就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党和政府在准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稳”字当头就业政策。当前,就业优先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就业工作定位、政策导向、政策目标。

 

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就业优先战略写入中共中央文件。坚持就业优先,要全面发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

 

必须把稳增长作为保就业重要手段。在政府宏观政策层面,要牢固树立基本政策导向,经济工作必须服务就业工作,就业是头等大事。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才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才有可能实现充分就业。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返钱、发钱、给补助,企业和职工迎来一场政策“红包雨”。各地方政府也出台积极措施促进就业,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要政策导向。提高政策含金量,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成为就业优先的有力抓手。政策的力度之大,可以从三个数字中看到端倪:一是“1.3万亿元”。去年中央送上约1.3万亿元的减税降费“红包”,助力企业轻装上阵,让市场中岗位更多。二是“9.8亿元”。去年为61.4万人次发放技能提升补贴9.8亿元,使失业保险金持续补贴参保者提升职业技能,让求职者技能更强。三是“197.7亿元”。去年68.1万户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享受到197.7亿元失业保险返还,惠及职工6445万人,让在岗者饭碗更牢。

 

必须统筹做好城乡两大群体就业。今年就业工作有三个硬指标,保证城乡就业的劳动力人口约7.7亿人基本面,做好1500多万人的城镇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要保证充分就业,要充分考虑城镇人口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018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23.7%,创历史新高,连续第六年超过1300万人。岗位越来越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今年我国城镇就业的新增劳动力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2017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也是充满信心。主要有三个依据,一是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2017年,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城镇新增就业196万人,比2012年增加34万人。增加就业有潜能。按照国内经济增长6%~6.5%测算,可新增就业岗位1100-1200万。二是国内市场需求旺盛。2018年第四季度,我国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达1.27,国内用工需求比较旺盛。2012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年均新增就业人员基本维持在1500万人左右,家政、养老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就业容量较大。三是应对冲击有能力。截至2018年8月,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超过5700亿元,这对解决因经贸摩擦可能受影响职工的就业和生活有一定保障。

 

稳增长

统筹规划

 

 

坚持就业优先的高校担当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大军中的重要群体。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820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人数总数超过1000万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面对如何庞大就业群体,高等学校要主动担当,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构建全方位合力的就业工作机制。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必须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就业工作。一是构建政府、高校和市场就业联动机制。政府要紧紧围绕高校毕业生特点,出台积极就业政策,规范市场用人环境,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引导市场积极用人。高校要聚焦学生就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做好政策宣讲信息服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发挥桥梁纽带功能。用人单位要树立大局意识,强化企业责任担当,用好政府政策红利,坚持用人基本原则,积极推动充分就业。二是政府内部要理顺工作机制。要明确学校、学院和学生三者职责范围,层层落实责任、传导工作压力,切实把做好就业工作责任扛起来。学校要着重人员配置、经费保障、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做好大型招聘会工作组织工作,统筹做好就业工作责任考核工作。学院要落实主体责任,做好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就业能力专题培训,就业机制精准服务,就业政策信息服务等。学生要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积极参与,主动就业,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用足政府送出各项保就业大红包。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府送出一系列政策大红包。高校要充分用好这些政策红利,引导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一是要学习好、领会好、宣讲好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组织全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人员,进行集体培训学习,切实吃透精神、明确责任。邀请金融机构、税务机关、市场部门等到高校开展政策宣讲指导报告会、说明会、座谈会,把政策精准送到每个需要的学生。二是要分类、精准、有效指导服务学生就业。针对学生特点,一人一策,精准实策,引导学生充分就业。针对要考研、直接就业、有意创业、即将出国(境)学习等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专业指导服务。三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人才计划。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地区就业、到边疆偏远地方就业。鼓励学生参加到农村基层和社区就业计划、大学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项目,着力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要积极鼓励、服务、指导学生创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毕业生质量。当前,部分学生未能实现充分就业主要原因还是能力素质不达标。一是高校全面升级人才培养能力和体系。高校要把人才培养工作摆在首要位置。要着力从长远上规范和建设人才培养能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这才是根本之策。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高校与行业互动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要高校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切实从办学体制改革、招生计划投放、办学经费投入、改革毕业制度等方面全方面发展。三是建立完善职业能力再培训体系。学校要联合用人单位,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一批层次高、硬件好、质量好的职业能力在培训机制,打通职前职后培训通道,从理念、内容、过程、机制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为毕业生职前职后职业能力提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