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

作者: 时间:2009-12-08 点击数:

前言:本专题源自中山大学教师钟一彪的研究成果,该课题研究人员根据500多家用人单位反馈的实证数据之统计结果,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素质构成的基本因素、中层因素和精英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基本素质构成是毕业生“市场准入”的基础条件,中层素质构成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精英素质是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

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用人单位是如何根据这些因素录用人才的?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这些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以往的研究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研究往往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样本量不够,仅仅从一些个案中总结出若干事实或“规律”,难于描述总体情况;二是选取的研究对象没有代表性,难于进行统计推断;三是没有将用人单位与高校学生培养结合起来考虑,研究角度单一而片面。为了进一步积累高校学生就业方面的实证研究资料,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素质构成和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情况,我们特意组织了一次毕业生社会评价大型问卷调查,本专题以这次调查研究结果而展开。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研究共向200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在问卷填答完毕,用人单位以邮寄的方式反馈给我们。截至到20064月初,有550多家单位邮寄回了填答好的调查问卷。问卷回收后,我们用spss11.5社会统计软件对这些问卷材料进行了统计,并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素质构成进行了聚类分析。回收的问卷中,有国家机关110家,占19.9%;事业单位202家,占36.6%;国有或集体企业94家,占17%;私营企业66家,占12%;三资企业35家,占6.2%;其他类型的单位45家,占8.2%。从问卷分布的情况来看,与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基本相符,可以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

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素质要求方面,本研究设计的问题包括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团体合作精神、工作态度、责任心、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经历、毕业学校的名气等13个方面。

从统计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和第二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中,均居第一位。而正确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等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由此可见,学生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道德修养等将成为用人单位重点考虑的方面,而团队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也将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重点(见表1)。

 

根据统计情况,在综合了第一重要因素、第二重要因素和第三重要因素的统计数据后,13个因素的排序显示出明显的层次性。根据统计总表,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聚类分析,将13个因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提及率在40%左右,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第二层次提及率在15%左右,主要包括团体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第三层次提及率在5%左右,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对每个层次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经过分析可知,在三个层次的每个层次内部,所有因素都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层次的四个因素,可以归纳为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因素,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用人单位才认可其为大学毕业生。第二层次涉及的团体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等五个因素,可以归纳为中层因素。具备了这些素质之中的一项或者几项,选人时用人单位才会进一步将其列入候选范围进行考虑。毕业生具备的第三层次为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精英因素。具备了这些因素一项或者多项的毕业生,就有可能被用人单位列入录用人员的范畴。

 从统计数据和对用人单位的访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的就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素质构成是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基本准入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部分学生片面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实际动手能力。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如果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会是个问题。这些情况用人单位首先是从学生的简历中进行初步判断的,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获奖情况、社会实践情况、文字表达等方面体现出来。由此可见,一份具有说服力的个人简历对于求职来讲是相当重要的。毕业生应重视简历中的细节性问题,使得简历能够反映出自身水平,从而进入用人单位的视野。

2)高校毕业生的中层素质构成是决定其就业与否的决定性条件。进入用人单位视野的学生一般会由用人单位组织参加面试,通常这种面试是结合单位的工作性质进行的,面试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通常还会包括笔试形式和面谈形式。在学生的中层素质中,除了学生就读学校一目了然以外,其余方面用人单位都会注意在面试时予以测评。在这里,用人单位在学生具备基本素质后,将学生的毕业院校也列为中层素质构成因素。这个指标是对学生长期努力的一个肯定,因为学生所就读的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层素质构成还只是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中介因素,这个中介因素是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了一种联系。到这个阶段,如果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在这个阶段就可以决定是否能顺利就业了。

3)高校毕业生的精英素质构成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上基本素质和中层素质构成基本决定了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而精英因素则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精英素质的构成如创新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字面表述上是抽象的,而实践能力其实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概括。这些素质一般是学生到了用人单位工作后才能反映出来,这关系到学生在身份转变为工作人员后的继续发展问题。当然,现在有些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在签约之前进行试用或者实习,目的就是要考察学生的精英素质构成,以了解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

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层次性并逐步提升的。事实上,无论是学校的供需见面会还是社会上的人才招聘会,招聘职位以基层工作人员为主,所以一般的用人单位根据大多根据基层因素进行招聘,这是合情合理的。换言之,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主要着眼点在于应聘者是否具备做好一个普通员工的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正确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和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假如某些毕业生不在基层因素方面下功夫,空谈自己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精英因素,也很难得到用人单位垂青的。根据聚类结果,基础因素、中层因素和精英因素在用人单位的视野中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即用人单位首先考虑基本因素、接着到中层因素,最后才是精英因素。因此,尽管精英因素和中层因素在统计总表中的提及率不高,但不代表这些因素不重要,只是这些因素进入用人单位的视野是在基本因素得到确认后的事情。这也是目前的人才招聘中用人单位注意从各方面对应聘者进行测试的原因,有的用人单位还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一段时间。通过这些途径,用人单位可以较为客观地了解到毕业生的素质构成状况。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人才招聘方面,用人单位首先注意的是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态度、道德修养和责任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团体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等五个因素;最后阶段,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因素将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见,高校学生首先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在具备这些素质的基础上注意培养自身的特长,由此具有自身特色素质,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就业能力。根据调查结果及访谈时用人单位提出的学生培养意见,在学生教育、就业指导以及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调查研究的统计结果来看,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和第二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时均居第一位,也就是说,毕业生首先要具有基本的技能和基本素质才能进入用人单位的视野。尽管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因为任何单位都不会录用一个连基本素质都不具备的学生的。但是,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不仅有一些学生甚至有一些教师,都存在轻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倾向,认为那些知识太容易,根本不值得在大学的讲坛上教授。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这是需要学校统筹考虑的方面,也是每一个学生应该认真对待的事情。但是,受了多少教育并不单靠获多少奖励、参加多少活动来体现,而是学生个人学的知识是否扎实,理论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2、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而团队合作精神、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则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当然这些因素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能力体现出来,而不是笼统地说自己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者社会适应能力等。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那么在求职时,就完全有资格说自己具有踏实刻苦的精神,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至于其他能力,则可以通过别的指标来说明,这需要在校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培养自己的专长或者特长,以便自己在走向社会时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除此以外,上文所提到的个人发展的第三层次因素,即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也需要在校大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除了认真刻苦地学习外,注意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是个人在顺利就业后能否得到继续提升的关键因素。

3、实施全程式学生生涯设计指导,培植新的就业增长点。从本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的高低主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这些素质决不是学生在临近毕业前就能提高的。当然,在毕业阶段学校注意有针对性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开设就业讲座,宣传就业的相关政策,强化应聘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最重要的是,学生在顺利实现就业及其在就业后的发展应具备的素质应该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涯设计提上日程。本调查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明,知识及其基本的运用技能只是用人单位衡量学生是否基本合格的标准,具备了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如何发掘学生个人的优势和专长,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予以培养和指导。同时,这也要求学生在平时就进行各方面的积累,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激烈竞争。

总之,尽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决定因素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生的基本素质构成是毕业生“市场准入”的基础条件,中层素质构成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精英素质是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高校学生应该注意专业基本知识积累,培养自身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自身专长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而所有这些素质的形成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统筹兼顾,既突出重点又注意各方面素质的平衡,由此培植新的就业增长点,真正促成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