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兜牢民生底线

作者: 时间:2020-01-02 点击数:


就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党中央把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保持了就业稳定和发展大局稳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反复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就业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这为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就业形势,全力以赴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一、为什么近年来我国能够保持就业形势稳定

近年来,我国克服经济增速下行带来的困难,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持续稳定,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6年保持1300万人以上,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达7.76亿人,失业率保持低位运行。二是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从2013年的31.4:30.1:38.5,调整为2018年的26.1:27.6:46.3,“倒金字塔型”就业结构形成。三是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2014年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乡村,2018年占比达56.0%,比2012年提高7.6个百分点。四是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人数连年实现双增长,年底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年均帮扶超过550万失业人员再就业,超过170万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截至2019年11月底,累计帮扶1192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121万因去产能下岗的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五是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劳动者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工资收入稳步提高。企业用工日益规范,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2019年,就业延续总体平稳的态势。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均处于预期控制目标之内。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一系列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有利于就业稳定的积极因素不断显现。

经济规模扩大的有力拉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等宏观调控方式,稳定了经济增长,夯实了就业的基本盘。目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仍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在世界范围内仍居前列。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对就业的拉动能力相应增强,带动了就业容量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如果说经济发展是扩大就业的“火车头”,那么合理的经济结构就是拉动就业的“加速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拓展就业增长的新空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坚决化解过剩产能,压缩落后产能;协同推动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四大板块”发展,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粵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产业、城乡、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使得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持续增强。

改革红利的释放助推了就业主渠道的拓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日益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续推进,政府效能进一步优化,有力支撑了经济动能转换,为促进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环境。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持政策得到加强,普惠性税收措施不断完善,融资模式进一步优化创新。“双创”成为时代热潮,市场活力竞相迸发,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不断显现。2019年前10月,我国日均新登记企业数1.97万户,新创设企业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政策效应的发挥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是弥补市场不足、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劳动者的新期待,不断发展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统筹优化人力资源供给与改善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将就业与创业紧密结合;织密织牢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创业的经纬线,注重兜住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底线,同时注重完善改革进程中受影响劳动者、全面小康建设中贫困劳动者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调整提高部分就业补贴标准、扩大就业补贴享受范围,创新推出了创业基金、求职补贴、创业补贴等利民惠民新举措。2018年11月,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给就业带来的影响,国务院出台促进就业新政策,打出稳企业稳岗位、强培训促就业、重服务兜底线的政策“组合拳”,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就业政策体系。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并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来考量。中国特色的就业政策体系成为稳形势、助发展的重要利器。

二、如何看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领域固有矛盾依然存在,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多,工作推进中仍有不少短板弱项,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就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从总量看,就业压力依然存在。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有所减少,这一趋势还将持续,到2020年后减幅将加快。但必须看到,这种减少是供给高位上的放缓,而且由于受教育等因素影响,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相对滞后。2018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接近9亿人,预计到2035年劳动年龄人口仍将保持在8亿人左右。近几年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约有1500多万人,加上近千万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需在城镇就业的劳动力年均约2500万人。不仅如此,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有增量。

从结构看,就业矛盾更加凸显。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结构性就业矛盾进一步凸显,突出表现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一方面,企业反映招工难,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一线普通工人也面临短缺。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青年群体存在就业难题,去产能等结构调整中产生的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则更加困难。这种“两难”并存的局面,其根源在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在就业领域的集中体现。从需求端看,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市场中增加的岗位大部分是制造业、服务业一线普通工人和服务员;从供给端看,每年新成长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超过一半,农民工群体中80、90后新生代已占据主体,新一代求职者更加注重职业发展、工作条件和自我价值实现,供需对接存在错位。另外也要看到,相对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人的变化是一种慢变量,实现职业转换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更需要较长的时间。

从重点群体看,青年就业任务艰巨。青年就业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不例外,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压力将依然突出。“十三五”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年均超过800万人,再加上500万左右的中职生,青年就业规模将继续扩大。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供给持续高企与有效岗位不足的矛盾凸显。目前我国仍处在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发展阶段,市场上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还不充足。部分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与市场和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

从外部环境看,新的影响因素增多。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不可避免对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市场带来影响。从监测调研情况看,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企业稳岗压力有所加大。同时,“机器换人”的影响也要密切关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加之劳动力市场普通工人难招,一些企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被替代岗位多为重复性、流程性工作,主要是流水线操作工、一线客服等对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未来,我国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机器换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影响的就业岗位数量会持续增加、进程会提速,岗位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部分劳动者不可避免要面临下岗失业的阵痛。

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就业优先的目标导向尚需进一步增强。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政策落实有待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基础还需夯实,就业服务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随着新动能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就业服务管理、用工制度和社保政策等需要改革完善。我国产业仍处在中低端,二元结构下就业不平衡、流动不顺畅矛盾依然存在,创造充分高质量就业机会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仍有很多积极因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将为应对就业挑战提供根本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推动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重大举措落地,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不断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和资金准备,将为稳定就业形势提供有力支撑。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明显,新动能方兴未艾,服务业迅速发展,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将拓展更多新的就业空间。企业缺工现象依然存在,劳动力市场有一定回旋余地。只要充分发挥好这些积极因素,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就能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三、保持就业形势长期稳定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的大国,不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始终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将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健全目标导向优先机制,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区间调控的下限,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纳入宏观调控体系,精准调控、相机调控。健全宏观政策联动机制,推动产业、财税、金融、贸易、教育、社保等政策围绕稳定和促进就业综合发力,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循环。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在实施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要专项行动时同步评估对就业影响,同步制定涉及劳动者的分流安置方案。

着力推进减负,稳企稳岗稳就业。做好“降、返、补”三方面工作,加快推进各项惠企举措落地,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降”,就是落实好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持续加强调研督导,及时评估实施效果,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稳定企业发展预期。“返”,就是落实好失业保险返还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持续加大稳岗支持力度。“补”,重点是对符合条件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额度提升、税收减免限额提升、及时给予社保补贴等政策。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用工指导服务,支持开展企业间的用工调剂,缓解招工难题,鼓励企业改善用工环境和薪资待遇,稳定员工队伍。

着力促进创业,积极带动就业。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税收优惠、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创业培训等实施力度,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强化创业服务,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支持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建设,开展创业服务展示交流、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同时,加大对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完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等政策。

着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针对在岗职工、困难企业转岗职工、就业重点群体、贫困劳动力等参加培训,落实一系列补贴和扶持政策;针对企业、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落实支持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开展在岗转岗培训,开展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培训,加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动培训对象广覆盖。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管好用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简化补贴申领程序,引导各方面承接大规模培训。不断提升培训质量,探索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编制发布制度,推动工学一体、校企合作,健全培训绩效评估体系,支持实训基地建设。

着力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健全覆盖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广泛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有针对性的公共就业服务。积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智慧化服务,打造全国统一的服务办事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推行便民化服务,简化优化服务流程,推广“最多跑一次”等便民举措。组织开展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针对不同劳动者打造“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等特色服务品牌,努力实现“月月有招聘、时时有就业服务”。同时,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性别歧视等侵权行为。

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兜牢民生底线。持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计划,做实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台账,集中开展专项活动,推广精准招聘平台,有组织地开展就业见习,继续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聚焦最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集中发力,全面提升劳务组织化程度,把政策、资金、培训等重点用在贫困劳动力上,着力做好“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帮扶工作,增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加大对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继续开展“一对一”就业困难人员援助,运用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