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诚信

作者: 时间:2009-12-08 点击数:

一、和谐社会构建呼唤诚信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其中诚信是实现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1、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基础。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知他能干什么。马克·吐温以为:真诚是一件非常宝贵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谨慎地使用它。人与人之间应信守诺言,信义相交,坦诚相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天下信之,否则,就连妻子和孩子也会不相信他。可见,真诚对夫妇之间的义顺,父母与子女间的孝慈,兄弟之间的友好尊敬,朋友之间的互信,师生之间的敬爱……都是特别重要的。社会的诚信,首先是建立在个人诚信基础之上的。个人的诚信修养也是个人必备的道德人格。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性的优点,就是对真的探讨,诚实和率直的态度是人性的光荣。在他看来,诚实是一种优点,是光荣的。在实践上,诚信可使他人感受到一种尊严和价值,产生良好的心情和温馨感,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的同时,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时提出以德治国,抓诚信建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的新思想。在总结实践和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从两手都要抓以德治国和诚信建设,到科学发展观,再到和谐社会,这个理论发展过程,突出了经济建设这条主线,强调了以诚信为特点的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也说明诚信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

2、诚信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基本的道德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形成许多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正是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或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利益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置诚信于不顾,欺诈、造假、不守信誉,以致造成经济领域中诚信的严重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混乱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10%-20%,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将近5000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在政府的领导下,正努力建设诚信经济,以使诚信成为经济领域的基石。

3、诚信是法律法规得以实现的保障和补充。诚信与法律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规范系统。法律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而人们的诚实守信也体现着对法的遵守。尽管法律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并非是万能的,它需要诚信作补充。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然而,再好的法律也要人去遵守,去执行。要是不守法,不按法律做事,那么法律就是空纸一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体现了社会成员对法律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成员对法的诚信要求。因此,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加强其诚信意识,形成以秉公执法,清正廉明为荣,以徇私枉法,贪污受贿为耻的法制诚信观。

二、诚信是当代大学生的立身之本

(一)诚信的基本内涵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见《论语·颜渊》)""""作为伦理规范,在起初是分离使用的.后来,二者被人们结合在一起,形成"诚信"这一道德范畴,即传统诚信.其基本内涵主要是:诚实信仰、忠实信奉;诚实信用、诚实守诺;忠诚信义、真诚负责。

(一)诚信是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我们为什么要说谎?说谎大概有两类情形,第一是逃避麻烦,比如自己本来没错却懒得辩解,或者别人没错也懒得替别人辩解。前者是不爱惜自己也不尊重他人,后者完全是不关心他人。

第二是逃避惩罚,比如做了的坏事却说自己没做过。第三是贪图不正当的好处,比如没做的好事却说自己做过。前者是要保护已经获得的不正当利益,后者是要获得新的不正当利益。一个是隐瞒真相,一个是编造假象。二者实质上是一样的。

前三类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少惹麻烦多得好处,完全是自私的。第四类则是所谓善意的谎言,其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别人少惹麻烦多得好处。前者必须完全舍弃,后者也应该谨慎对待。

前面简单提过,一切谎言,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把别人当傻子。为自己说谎是把所有人当傻子,替张三说谎则是把张三之外的所有人当傻子。可是谎话又能够维持多久呢?时间会揭示一切的真相的。

没有人会相信一个公开的骗子,你能够骗到人,这有两个前提:一、你还有一定的信誉。二、尽管你已经没有信誉了,但是对方出于无奈而不得不假装相信你,比如他非常爱你、离不开你,他心甘情愿被你骗等等。或者对方要靠你吃饭而不敢揭穿你,比如强权人物的下属等。前者是拿自己的人格换取暂时的好处,一旦信誉扫地,你曾经获得的恐怕要加倍地吐出来,而之后的时光你将再难获得任何东西。这等于是在提前消费你的未来,总体来说,其实你并没有占到别人什么便宜。后者就更糟了,如此难得的亲友你不懂得珍惜,你注定会孤独一生,因为热情也会有耗尽的一天;如此欺压你的部下,要小心他反咬你一口啊!如此不尊重他人,他反你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已。

信誉培养的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诚实培养的是一种面对真相的勇气。许过的诺言却不肯承认,你又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呢?理想不就是一个诺言吗?不敢面对真相就无法透彻地了解真相,像这样一个人,他所谓的理想又有多大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呢?

诚实是理想建立的基础,信誉是理想实现的保证。善待别人其实是善待自己,别以为自己诚信就有多么了不起了,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啊!

(二)诚信是全面发展的前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看重诚信这一品质。在未来的求职中,诚信将成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素质要求,诚信将成为大学生安身立命之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大学生应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小事开始,做诚信规范的力行者。

(三)诚信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预备性的。大学生最终要走入社会,走入市场经济中去。弄清市场经济的规律,弄清市场运作规则和市场经济所需的素质就非常重要。

在市场经济所需的各种素质中,关于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关于时间和效率的观念,关于自由与平等的观念,关于公正与道义的观念,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观念,经过20多年的教育已逐渐深入人心。但市场交易伦理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诚信观念,在前些年的教育中重视不够,以至于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行为到处可见,恶意托欠成为企业正常行为,社会中的个人、群体不把信用形象当成一回事儿,社会公信力下降到令人不安的水平。由于诚信教育没有适时地被提到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地位,当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成员普遍性的诚信素质时,道德教育中的这一薄弱环节暴露出来,成为社会道德致命伤。

诚信素质缺失也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在大学校园中,存在着同时与几家用人单位签约,导致大部分合同不能落实的现象;存在着为留在大城市而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待户口办好后又撕毁合同跳槽的现象;存在着毕业多年不还银行助学贷款,并且不把自己居住地或工作单位主动告知学校或银行,使银行贷款无法收回的现象;存在着入校时就与用人单位签订委培协议,毕业时翻悔背约的现象;存在着伪造学习成绩,伪造获奖证书,伪造在校培训经历,伪造学校评语,自我推荐书充满矫饰浮夸不实之词等现象。

为了使大学生能顺利走入社会,走入市场,大学生应努力增强自己在信用方面的群体形象。首先,每个大学生应注意个人的信用形象,自觉做到诚实守信,决不造假做伪,不浮夸伪饰,不虚假承诺,承诺过的,必须践诺。其次,每个大学生都应珍惜大学群体诚信形象,同破坏大学生诚信形象,给大学生群体诚信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的造假行为和背约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应使每个学生明白,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在一个看重诚信品质的社会环境中,失去诚信就失去人们的信任。诚信者付出诚信,诚信者也收获信任。诚信者收获的信任,是诚信者拥有的社会资源。

1.诚信是大学生做人做事的根本要求

诚信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做人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1世纪教育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法国学者蒙田指出:真诚是美德的首要和基本的部分,它制约着其他一切美德,没有真诚这种美德,任何美德都将不是真实的,或者不是真正道德的。

做事的方法很多:勤勤恳恳做事、科学办事等等。但关键是行为主体要诚信行事,否则就难以成功,难以有所作为。现代条件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灵魂和核心,“经济人”之间长期不断的博弈,其结果必然是诚信者最经济,也最有利,不诚信者不仅不经济,而且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在最发达的竞争条件下,人们会尽可能地把事情做好,做到诚实守信,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2.诚信是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基本前提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每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必须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交往的规则等持一种虔诚、敬仰的态度,视责任、规则为权威。我们往往习惯于对个人的忠诚、崇拜,在法治经济条件下,这是十分有害的。由市场经济的效率要求决定,每个人都要靠自己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能力来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换言之,一个人能诚心诚意地、怀着恭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就会有效率,有成果,有信用,那种蔑视规则、缺乏自省的意识和言行对完善人格是十分不利的。但人格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当今时代,要达成以上目标,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对规则的崇敬态度,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不仅掌握了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学风严谨,为人诚信。

从高校毕业生的履约率来看,近年都维持在高水平。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本专科毕业生总计7496人,师范本科95人,非师范本科6343人,高职本科567人,专科471人。近几年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上下,履约率在98%以上,据了解,其他高校的履约率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是值得充分信赖、堪当重任的。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就业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及少数大学生不诚信现象有所增加,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的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用人单位方面的失信行为。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吸引优秀毕业生,虚假“包装”本单位的工作、生活条件,虚假承诺“提高”工作待遇;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的时间与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也有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骗取毕业生的信息和财物、盘剥侵占毕业生的研究成果,不惜提供虚假招聘信息,等等。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无疑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因此,一些用人单位的不诚信行为在就业市场中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很大的。某些程度上,这种消极现象助长了某些毕业生的失信行为。

二是大学生择业中的不诚信行为。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有个别学生为了获得面试机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会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简历、自荐信上“添加水分”,以求能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青睐。为了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有极个别同学还涂改成绩单,隐匿不及格记录,冒用导师的名义写推荐信,等等。

二、就业过程中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诚信就业是社会整体诚信的部分,造成目前就业过程中不诚信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起到了一定“催化”作用。目前就业市场主要表现为买方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形势使很多学生处于不利地位。为求职成功,一些毕业生急于求成。

2,一些用人单位选择毕业方式的不科学性导致诚信缺失现象。一方面,招聘过程中,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往往仅限于个人提供的多少带有主观色彩的材料及自我介绍,以此作为评价依据不够客观;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用人单位的门槛也水涨船高,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不切实际地对毕业生素质提出了过高要求:如要求有丰富的实习经验或者社会工作经验,专业对口要求严格,不需要较高英语水平的岗位也规定一定要过英语六级,等等。有的毕业生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不得不按照用人单位的口味投其所好。

3、招聘单位聘用过程的问题。有的用人单位考察选拔人才过程复杂,战线拉得过长,增加了毕业生签约的风险,使一些毕业生不得不先与别的单位签约保底,造成了之后的违约行为;还有的单位一旦给学生提供职位后,就催促学生尽快签约,不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也会导致学生仓促决策从而埋下违约的隐患。

4、从制度层面说,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从而不能用制度来保证个人对自己行为完全负责。有专家从经济学角度对诚信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诚信的缺失一是因数不讲诚信的成本过低,二是因为追求诚信的利润过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诚信是需要高成本的,也应该有高利润,失信行为则是要付出较高代价作为补偿的。但在目前的环境中,遵循诚信法则行事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较多的实惠;相反某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有时并不会付出较高代价,甚至得到一时的、眼前的好处。当然,这种经济学的分析是偏重于对短期的、经济的后果考察的。从长期来说,诚实守信的人终究是不吃亏的,我们应当有这样一个基本的信念,而短期的失信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完善制度来惩戒和预防的。

5、家庭教育的偏差。一方面,学生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对其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日常行为的规范、矫正。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不诚信行为严重影响着子女,对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

6、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思想活跃,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同时又任性好强,辨别能力差。而且他们在年龄、心理、生活阅历等方面尚不成熟,极易接受不良现象的影响,从而导致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的诚信缺失。

三、提高就业诚信水平的对策

1.加强校园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

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原则之一。

开展就业诚信教育,着眼点不能仅限于就业环节,而是要从学生入校第一天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首先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首先规范。”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更是要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列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作为以培养人为中心任务的高等院校,必须将开展校园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和责任。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广大教师、职工。要明确要求教职工树立诚信观念,并且在教学、管理、服务中以身作则,讲求诚信,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严爱结合”,一方面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如教师给学生写推荐信过程中坚决不能只签字不问内容;另一方面要及时制止学生中发生的不诚实、不守信的行为,帮助他们认识错误。积极开展诚信建设的主题活动,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氛围。

此外,还要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一方面要在学生中树立“重信誉、讲诚信”典型榜样,发挥榜样的激励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用具有警示意义的事例深刻剖析现代社会中失信行为给社会及当事人带来的不良后果,晓经利害,使学生树立终生诚信的观念。

2.加强职业辅导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要解决好就业诚信问题,还应注重在校期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大力加强职业辅导工作。归根到底,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求职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素质高,求职能力就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就强,一定程度上就能自觉避免造假行为的发生。

此外,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事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步入社会的职业发展道路。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在充分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对现实作出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加以科学定位,实事求是地设定期望值,树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观念,不盲目攀比。当毕业生都能理性、积极面对就业的时候,自然就能减少违约等不诚信行为。此外,政府和高校也要积极拓展大学生就业的渠道,构建便捷的信息平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3.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系统,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制度

要从根本上解决诚信缺失问题,除了大力倡导诚信教育之外,还必须从机制上给予保障。构建学生个人征信系统,是从机制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好办法。

校园学生诚信系统是指由某一组织将学生在校园内分散在各院系、各部门中有关学生个人信用和信誉的信息汇集起来,进行加工和储存,形成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各院系和各用人单位了解学生个人的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而建立的专门系统。系统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费缴纳、贷款还款、遵纪守法、参加志愿者服务、参加社会活动等情况。

对在校学生建立诚信系统,是为了通过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达到惩戒失信者、减少失信行为,同时保护守信者,鼓励守信者的目的。通过养成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诚信受益,不诚信受罚”的观念。从操作层次上说,由于校园信息化工作的迅猛发展,客观上已经为类似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团中央推广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在校期间学生参与的素质拓展活动进行记录认证,最后在学生毕业时,由学校给出学生个人的素质拓展证书,将其作为大学期间的第二份“成绩单”。另外,校方还可以构建“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就业推荐体系,由导师等给出关于学生的客观评价,供用人单位参考。

4.加强学生守法意识,严格就业管理流程

毕业生就业的过程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签订合同(协议)、执行合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合同法的保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因此,我们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要让他们意识到违反法律法规,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此外,在为毕业生作就业动员时,要特别注重帮助毕业生形成积极慎重、诚信守约的意识。

另外,学校也要进一步严格就业管理流程,给所有毕业生提供公平、科学的管理环境。比如,进一步规范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确保学生人手一份。对于毕业生协议书遗失或违约的情况,给予备案登记、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公示,必要的时候,记录到新的协议书中,供用人单位参考。对于违约的毕业生取消评选优秀毕业生资格。此外,要充分发挥院系、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对于学生基本信息、推荐信等,班主任、辅导员有义务配合用人单位进行审核。

5.用人单位要诚实守信,完善人才选拔的机制

客观地说,由于目前就业市场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推动就业诚信建设,用人单位的作用不可忽视。用人单位要树立“按需设岗、按需招聘、人尽其才”的人才观,摒弃“高、大、全”的用人观念,完善人才选拔的机制,并且在就业市场上首先做到诚实守信,为毕业生提供真实的信息,尊重、理解他们的选择。

此外,用人单位也要转变观念,形成“不求最好只求合适”的用人观念和“重能力”、“重素质”的考察方式,对学生提供的材料进行严格核实,积极与学校沟通,辨别真假,让造假者无空可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就业市场失信状况的改善。用人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到招聘工作既是发现合适员工的过程,同时也是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塑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应本着对本单位和毕业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维护本单位利益,也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利益。